摘要:景觀水處理中使用的生態(tài)法實質上也是生物化學法,其原理是通過在水體中養(yǎng)殖有強抗污染能力和強凈化能力的水生植物、動物及微生物,或提高水體中已有生物群落的凈化能力,來修復水質,并利用生物間的相克競爭來維持生態(tài)平衡。這種技術中前者是構造一個人工的自然環(huán)境,后者是對自然界恢復能力和自凈能力的一種強化。這項技……
景觀水處理中使用的生態(tài)法實質上也是生物化學法,其原理是通過在水體中養(yǎng)殖有強抗污染能力和強凈化能力的水生植物、動物及微生物,或提高水體中已有生物群落的凈化能力,來修復水質,并利用生物間的相克競爭來維持生態(tài)平衡。這種技術中前者是構造一個人工的自然環(huán)境,后者是對自然界恢復能力和自凈能力的一種強化。這項技術與提倡的人與自然和諧發(fā)展不謀而合,因此這項技術也成為目前技術研究開發(fā)的熱點。
1、PBB法
PBB法是原位物理、生物、生化修復技術,主要是向水體中增氧與定期接種有凈水作用的復合微生物。PBB法可以有效去除硝酸鹽,這主要是通過有益微生物、藻類、水草等的吸附,在底泥深處厭氧環(huán)境下將硝酸鹽反硝化成氣態(tài)氮,再上升至水面返還大氣。抑制與去除水中磷、氯的化學機制雖不相同,但都需要充足的氧,氧是治理水環(huán)境的首要條件。PBB法采用葉輪式增氧機具有很好的景觀水體治理功能。
2、生物濾溝
生物濾溝法是將傳統的砂石過濾與濕地塘床相結合的組合處理方法,它采用多級跌水曝氣方式,能有效地控制出水的臭味、氨氮值和提高有機物的去除效果。它在低能耗、占地少情況下,對COD和SS的去除有明顯的效果,對氮、磷也有一定程度的去除,能很好的控制水中的色、嗅、味等感官性狀指標,出水清澈透明,同時還具有很好的生態(tài)景觀效益。
原水經過帶格柵的吸水井除去大的漂浮物后通過水泵提升,然后經三級跌水盤跌水充氧后由跌水槽進入生物濾溝好氧段。生物濾溝好氧段根據填料的不同又分為卵石段和炭渣段兩段,之后是植物床和生態(tài)凈化溝,出水流入滑水槽,*后外排。
生物濾溝的優(yōu)點:
1、生物濾溝在常溫下處理受污染的城市景觀水體,能很好地控制水中令人討厭的色、嗅、味等感官性狀指標,并對氨氮有一定的去除效果。
2、生物濾溝內總的來說生物量偏低,但植物的根系區(qū)生物膜較豐富,能有效去除有機污染物。
3、生態(tài)浮床技術
生態(tài)浮床技術是運用無土栽培技術原理,以高分子材料為載體和基質,采用現代農藝和生態(tài)工程措施綜合集成的水面無土種植植物技術。采用該技術可將原來只能在陸地種植的草本陸生植物種植到自然水域水面,并能取得與陸地種植相仿甚至更高的收獲量與景觀效果。
該技術通過植物在生長過程中對水體中N、P等植物必需元素的吸收利用及其植物根系和浮床基質等對水體中懸浮物的吸附作用,富集水體中的有害物質,與此同時,植物根系釋出大量能降解有機物的分泌物,從而加速有機污染物的分解。使水質得到改善,從而為高等水生生物的生存、繁衍創(chuàng)造生態(tài)環(huán)境條件,為修復水生態(tài)系統提供可能。
4、人工濕地
人工濕地技術由天然濕地發(fā)展而來的,是由特定的基質(按一定比例裝填的填料,如土壤、砂或礫石等),特定的植物(去污性能好、成活率高、耐水漬性強、生長期長、美觀且有經濟價值的水生或濕生植物)所組成的復雜而獨特的生態(tài)系統。
它改變了濕地的傳統形態(tài),通過科學的設計和改造,用自然生態(tài)系統中的物理、化學和生物的三重協同作用來實現對污染水質的有效凈化。人工濕地作為一種低成本、低能耗、低技術要求的污水處理方法,已被人們所認識。